轻工学院陆赵情教授团队在《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》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
随着无线通信设备的普及,电磁干扰(EMI)污染问题日益严峻,亟需开发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。传统金属屏蔽材料虽导电性强,但存在密度高、易腐蚀、反射主导机制等缺陷,难以满足现代电子设备轻量化、低反射的需求。同时,如何通过材料设计与结构创新,在保证高效电磁屏蔽性能的同时实现低反射和可谐调,成为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。
研究团队提出“双涂层骨架”设计策略,通过对位芳纶纳米纤维(p-ANF)构建多孔骨架,依次浸渍MXene薄片与PEDOT:PSS导电链,形成分层多孔结构。该多孔结构压缩形变可调控孔隙率,进而实现“反射-吸收”机制的灵活切换,为低反射和可谐调设计提供了新思路。相关工作以“Twin-coated Skeleton PEDOT: PSS/MXene/para-aramid Nanofibers Hybrid Aerogel with Efficient EMI Shielding Performance and Tunable Power Coefficient”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《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》(IF=23.2)。论文第一作者为师资博士后贾峰峰,通讯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陆赵情、花莉教授。
文章亮点如下:
针对传统电磁屏蔽材料反射效能高、效能不可谐调的瓶颈问题,提出“微孔骨架-梯度导电层”耦合策略,通过冷冻干燥与静电自组装实现p-ANFs、MXene与PEDOT:PSS的有序集成,创新性构建兼具微米孔与纳米导电网络的双涂层气凝胶。p-ANF形成的微孔骨架通过多重反射延长电磁波传播路径,增强吸收损耗;MXene层提供高导电网络,PEDOT:PSS外层调控表面阻抗降低反射,突破吸收/反射性能的强关联性矛盾,同时揭示微孔结构形变诱导导电网络重构调控电磁损耗的规律,实现屏蔽效能41.27 dB,反射效能3.66 dB(达绿色屏蔽标准),绝对屏蔽效能达3063.7 dB·cm?·g??。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5G通信、可穿戴设备、航空航天等领域,为解决电磁污染、提升精密设备稳定性提供解决方案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2114-025-01290-5
(核稿:刘国栋 编辑:刘倩)